第309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郝文勉纵谈
甲骨文书法艺术


   期次:第309期      查看:108   



  本报讯(记者 梁艺轩 周方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当甲骨文遇上书法,将会产生怎样神奇的化学反应?11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属《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郝文勉教授做客第33期“真人图书”活动,与在场师生共同漫步甲骨文书法的艺术殿堂。
  在传统的观念中,用刀刻、以甲骨文为书体的甲骨文书法被排除在“书法殿堂”之外。郝文勉则坚持认为:“书法应该是一种文字形体艺术符号,强调的是书写的美的效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不能局限于某一形式。”
  甲骨文书法融合了甲骨学的考证、书法学的框架以及古文字学的理论研究。郝文勉由此提出了自己对书法含义的独特理解,“书法是表现汉字形体符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写字的方法。”这一观点,不仅动摇了学习书法的传统方法,而且将书法史的源头由汉代上溯至了殷商时期。
  “甲骨文书法需对甲骨文文字形式进行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解构。”郝文勉根据线条的形状和方向、字形结构和字义结构的差异,对形状繁多的甲骨文进行归类。而对于某些难以解释、归类的结构,他便创造性地为其命名,“斜拉结构”的命名灵感来自于现代交通的斜拉桥,“既讲究美感,又讲究力度,很符合部分甲骨文文字结构的特点。”郝文勉笑着说。
  除了甲骨文的结构,郝文勉还从书法风格方面对甲骨文书法进行了一番梳理。由字体大小,郝文勉将甲骨文书法分为大字类、小字类、线条类和构字类,每种字体的艺术境界由低到高可分为基础境界、发展境界和最高境界,如小字类的艺术风格依次有工整、秀丽和古雅。郝文勉认为,“书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我们要求初学者从‘工整’开始,而不是一下笔就要求达到‘雄浑’的境界。”
  不光在理论研究领域,郝文勉在实践方面也颇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强调,练习甲骨文书法,一定要临习原甲。同时,“书法讲求形体与内容的结合,甲骨文书法也是如此”,郝文勉主张选择意蕴深刻的经典篇章作为临习的内容。最为关键的是,“要带着心情书写,让心灵进入你所书写的对象。”郝文勉将甲骨文书法创作生动地比作“心灵的入场式”,修炼自身的内在,才能收获书法艺术中“守规不拘”的美好。
  郝文勉用甲骨文文字拆分的方法解读了“经典”一词:《说文》中写到,经,织也;“典”在甲骨文中呈双手捧书册状。“经典就是能够捧在手上常读的书;经典所传达的思想是延伸的,没有止境。”
  交流会上,郝文勉还现场临墨示范甲骨文书法,并为我校图书馆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