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十九大 学者之声


   期次:第311期      查看:35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建华4月26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头条文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科学思维》,系统阐释了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为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以历史思维承前启后、以辩证思维转化矛盾、以创新思维引领发展、以底线思维掌握主动,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提供的基本遵循。
  9月25日,《中国青年报》02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谈”栏目发表《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文章认为,作为核心价值观要素的法治,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体人民价值判断的“最大公约数”。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法治化过程,是一个必须直面推进的重大工作。
  12月11日,《光明日报》理论·哲学版发表《新时代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域》,文章围绕外生性政治伦理问题、依存性政治伦理问题、自因性政治伦理问题、主体性政治伦理问题四个层次,对新时代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域做一种开放性理解,以期达到对政治伦理学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聚焦”。“双龙学者”、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王辉教授9月7日,求是网刊发评论文章《“金砖+”可与“一带一路”携手发展》。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与金砖机制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基于共同的发展理念、建设目标、合作领域、合作对象及合作机制,“金砖+”模式应当与“一带一路”倡议协同发展、相互补充、有效衔接,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金砖+”模式不仅可看作金砖国家扩容、金砖力量汇聚,还可以是金砖+人文交流,金砖+经济走廊、金砖+“一带一路”等以金砖机制为基础,在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该文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社科网等转载。
  11月13日,《光明日报》03版刊发评论文章 《大国外交可借语言之舟行稳致远》。文章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媒介,也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可以用来展示和欣赏。语言在外交场合不仅可以“说”,也可以“做”,就是用语言来达到外交共识和情感共鸣,形成语言的“魅力攻势”,从而对外交效果产生影响。
  12月13日,《光明日报》02版刊发评论文章《新时代赋予流行语新意蕴》。文章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出发,认为流行语则具有对社会发展历史文本进行高亮标注的功能,记录了时代的最强音,构成了独特的媒体语言景观,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社会,也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所塑造。
  12月17日,《光明日报》12版刊发评论文章 《以语言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认为,全面协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化交流至关重要。语言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支撑。要深化“一带一路”上的语言文化交流,发挥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功能,提升孔子学院的塑造力和辐射力,创新语言文化交流的体制机制,释放语言文化交流的魅力活力,为新时代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任伍教授4月27日,《环球时报》刊发评论文章《呼唤“达康书记”的背后》。文章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们呼唤更多担当有为的勤官、能官、清官,既砥砺为政愧疚感,又激发干事行动力,消除各种各样的“软腐败”引起的对政府行政的失望和不满。
  10月21日,人民论坛网刊发评论文章《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的十大创新》,包括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
  10月17日,人民论坛网刊发评论文章《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智慧》,文章认为,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来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其中,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中国为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10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专刊发表专题评论《奏响时代的黄钟大吕》,该文对一度热播的十集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作了全景式评价。评论既深度阐释了政论片所拔出的思想高度,即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代主题,更精细评说了该片的艺术特色,包括精彩的结构艺术、语言艺术、电视画面剪辑和组合艺术等,还指出它“以豪迈高拔的主题、缜密有序的结构、精彩多变的电视画面、诗情灿烂的表达艺术之完美融合为基本特征,尤其是在系统深刻的理论内核与亮丽多彩的审美外化之有机融通上,创造了政论专题片一种感人的审美新高度。”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