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十年栽树林成荫 一代新人渐长成


   期次:第312期      查看:23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非洲学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学位点建设”一直处于边缘化落后状况,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归纳起来:
  一是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专业师资队伍,二是没有基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三是缺乏基本的通用教材与教辅工具,四是没有相应的专门化学科学位点支撑,五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平台与图书资源,六是赴非洲调研困难且国际合作水平很低。2007年9月1日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来逐一解决上述问题。
  “非洲学”课程体系开发全面,“非洲通”
  人才培育成效显著过去数十年,我国没有一所高校建有专门化、实体性的非洲学人才培养机构,也无力开设规范完整的非洲学系列化课程。针对这一情况,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大力引进人才,培养年轻教师,逐渐开发出30多门非洲学课程,填补了中国高校专门化非洲学课程体系空白。除核心主干课程如《非洲学导论》《非洲研究理论与方法》《非洲田野调查》《非洲基础文献导读》外,还开设本硕博不同层次的非洲政治、非洲经济、非洲历史、非洲文化、非洲教育、非洲民族、非洲宗教、对非汉语、非洲语言及非洲重点国家、重点领域的基础课与专题课。这些课程的目标:一是培养从事非洲研究和非洲实务的人才;二是促进对非研究;三是加强对外交流。“非洲学”课程体系获准2015年浙江省教改项目立项,已编撰多部教材,发表多篇教改研究论文。
  本硕博“非洲学”学科学位点体系完整,人才培养起点高过去数十年,我国高校一直没有专门化的“非洲学”硕士博士学科学位点,人才培养缺乏学科平台支撑与学位点依托。为此,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建构非洲学的学科学位点体系。经过努力,2008年设立“非洲史”与“非洲教育”硕士点,2010年建立中非商学院与南非高校联合培养非洲经贸专业本科生,2011年设立非洲政治方向的“政治学”硕士点,2012年设立国内首个“非洲学”交叉学科硕士点,2015年设立国内首个“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交叉学科博士点,至此,浙江师范大学最先在国内高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非洲学”学位体系,在此基础上,2015年以非洲为特色的“政治学”也列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一流学科(A类)。
  学科平台多,人才陪养国际化“非洲学”是一个国际化的新兴学科,人才培养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和非洲一线经历。为此,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通过体制创新,努力建构起了一系列非洲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如2008年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单位,2009年成为教育部中非大学“20+20合作伙伴计划”单位,2010年成为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单位,2011年成为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重点基地,2012年成为外交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单位,2013年成为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人才奖励计划非洲研究特聘教授单位。中兴集团驻南苏丹分公司、资深外交官汪勤梅先生先后在我校设立“非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专项奖学金。
  “非洲学”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完善非洲研究院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专门化非洲研究图书资料中心、中非联合研究计划特色数据库、开放式的非洲博物馆、非洲翻译馆等,所发表出版的大量理论成果,包括相关专著、教材、论文等,实践环节形成的调研报告、海外研究基地、孔子学院教师培训基地,都是开放型的,都可以为国内高校共享共用。事实上,近年前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从事合作研究、博士后研究、查阅资料、专题采访的国内外学者、研究生越来越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综合能力素质高为促进非洲研究院师生对非洲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兴趣与搜集、甄别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洲研究院组织研究生自行开展了“非洲动态信息摘报”工作,内容包括非洲新闻媒体信息摘报和非洲研究学术动态追踪。目前,“非洲动态信息摘报”共发刊23期,在促进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非洲信息动态的同时,锻炼了研究生的编译能力,为我校师生走近非洲做出了独特贡献。此外,非洲研究院以中非学生交流协会社团活动为重要载体,联合中非学生策划、组织、举办“中非之夜”,加强中非学生间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至今“中非之夜”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非洲研究院的特色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