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读懂中国 热爱非洲 做中非友谊的使者


   期次:第315期      查看:71   


(上接第1版)中唯一的留学生,她闯进30强;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语桥”比赛中,她获得银奖。“师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我的中文水平在这里突飞猛进。”和丹说。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丹提前一年完成工商管理的本科学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

                            心系祖国发展  让“中国经验”在非洲生花

本科和硕士的不同学习经历让和丹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兴趣。她选择在浙江大学继续深造,成为国内传播学开拓者之一、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的第一位外籍博士研究生。

“中国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为她的发展奥秘深深着迷。”和丹说。不知不觉中,她已在中国学习生活了12年。12年来,她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促使她不停思考、求索答案,怎样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回家乡,帮助家乡人民发展经济、减少贫困。

和丹的案头摆放着习总书记的两部著作《摆脱贫困》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她看来,《摆脱贫困》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小县城的减贫发展问题,但书中谈论的问题,正是当前非洲减贫发展面临的真实问题,对非洲国家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具有重要借鉴参考价值。

和丹的祖国索马里是“非洲之角”,有着全非洲所有国家中最长的海岸线,也是不少航线的必经之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国的‘一带一路’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索马里也可以参与进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丹说。

作为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丹对中国、对中非合作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她的研究方向是从传播学以及媒介经济等角度研究中非关系和非洲发展。而未来,她将以总统助理的身份向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西总统及其办公室就索马里国家发展、中国与索马里两国相关领域合作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参考,助推中索之间的投资与经济合作。

“这几年中国发展迅速,影响力日益提高。”和丹说,“中国正在以她的开放和包容,让我的梦想成真,更让我体会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等情怀和格局。”和丹希望,未来中非不仅能继续加深经济往来,更能在文化上有所砥砺,希望更多的非洲国家能读懂中国,中国也能更多感受到非洲54个国家深厚的文化积淀。

                    执导《我从非洲来》 展现非洲人在中国的真实生活

 2016年初,还在读博的和丹接到了非洲研究院张勇的邀请,共同拍摄一部讲述非洲人在中国的纪录片,和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毕业之后,她立刻加入了团队,做了纪录片的联合导演。

《我从非洲来》跟拍了20多名在中国学习、生活、创业的非洲人的真实生活,讲述了他们不断融入中国并在中国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故事。和丹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将非洲人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追逐梦想的画面展现给全世界,讲好非洲人在义乌的小城故事,也讲好中非合作的大故事。

联合导演做得并不轻松。在拍摄纪录片的两年多时间里,和丹从来没有周末,工作量大、经费紧张、缺乏人力,“但大家都没有叫苦,凭着对非洲的一腔热情参与拍摄。”和丹算过帮助纪录片拍摄和制作的人,“绝对超过了40名。”

在拍摄团队的努力下,原计划拍摄3至5人的故事,被扩展成24人的跟踪拍摄,最后选取19人的故事放入纪录片。范围也由原来的记录非洲人在义乌的生活延伸至金华地区,主题涵盖经济、社会、婚姻、教育、饮食、艺术等6个方面。

“我们采用跟踪拍摄的方式,对被摄者的唯一要求就是自然,拍摄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哪段会剪到成片里。”和丹说,“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真实故事的讲述,让观众们看到更真实多面的非洲人,而不是在刻板的充满恐惧、煽情和焦虑的模式中看待非洲人。”

1月7日,《我从非洲来》在央视和非洲多国电视台正式开播。此前,该片已入选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并被赞比亚卢萨卡国际电影节选为开幕影片,在黑土地上刮起了一股小旋风。英国国际广播电台(BBC)等境外媒体对该片做了专题报道,该片还荣获“2017中国网络影视年度最佳纪录片奖”。

“中国与非洲相隔万里,但影视作品却能够跨越地理的距离,拉近中非人民的心灵,成为认识彼此、了解彼此的窗口。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必将为增进中非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友协副会长林怡在观看影片后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而这正是和丹最大的心愿,她和张勇目前正在筹拍第二部大型中非题材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她要用镜头呈现这条象征着中非友谊丰碑的铁路,讲述非洲人民追求发展、进步、自由的故事。

“我们需要从相识走到相知,从相知走到相信,再从相信走到密切合作与真诚交流。我真诚希望能够当一名好的教师,引领更多读懂中国又热爱非洲的中非青年。这就是我的梦想。”和丹说她将尽毕生的努力,为中非友谊搭桥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