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科研接轨市场 盆栽转向稻田

9名大学生种五色稻 助力乡村振兴


   期次:第315期      查看:129   


  在海盐六里村嘉南线沿途,原先一片闲置的水田,即将在四五月份种上一批特殊的矮化彩色水稻。等到丰收季,当地的国家4A级景区南北湖附近的村庄将增添新景。自上空俯视,红、紫、黑、绿、粉的成片水稻相互交错,蔚为壮观。
  为村庄提供稻种与生产链相关技术的是我校9名在校生的创业团队,金华采禾科技有限公司。在导师饶玉春博士以及稻种资源首席科学家钱前研究员等为代表的技术顾问团队的指导下,“采禾”团队推广的矮化彩稻以现有水稻品种为基础,通过人工诱变将其矮化,获得不同颜色的矮稻种质,再通过分子技术大幅度提升其口感,杂交后选出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种子。相较于传统水稻,矮化彩稻更具抗风性、短生长周期、强适应性、多营养元素等优势,而彩米由于极高的营养价值又被称为功能性大米。
  这支创业团队,由生化学院黄玲、周纯牵头组建,汇聚了来自经管、教育、美术等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团队前期规划3个月就确立项目走向,公司注册1个月就收到60万投资,预计首轮收益将达90万。
  瞄准创业风口 培育国内第一种兼顾营养与口感的彩稻
  去年3月,“采禾”团队以盆景稻为初创项目收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创业组第2名)的荣誉。这是一种采用透明固体培养基的特色微型水稻盆栽,但这项被看好的科研创业项目却在市场上屡屡受挫。因其观赏价值难与花卉媲美,市场狭小,项目停滞不前。
  黄玲反思:“盆景稻的市场需求并不大,如何才能创造更大的利润?”
  而在去年11月的金华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评委的点评拓展了团队思路。“可以尝试以成片的方式,用彩色水稻种出一片风景。”创业方向也从观赏性的盆栽稻转向实用性的食用稻,谋划着种植大面积彩色水稻。
  市场上,“五彩大米”售价通常在每斤15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0-200元每斤,堪称“土豪米”。因彩色水稻多为景观布置,重色彩而轻口感,且产量较低,致使其经济效益甚至不如普通水稻。
  为顺应市场趋势,提升矮化彩色水稻食用品质,成为团队在市场推广前的当务之急。“采禾”的技术人员协同导师饶玉春博士,采用分子技术、杂交方式,确保水稻植株矮化后的品质更具食味性,培育了国内第一种兼顾营养与口感的彩色稻米,并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得益于导师饶玉春博士和稻种资源首席科学家钱前研究员等技术顾问团队的支持,“采禾”的彩米在营养价值上表现不俗。黑色和红色的稻米中富含的锌、铜、铁等微量营养元素;紫米的主要成分是赖氨酸、叶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绿色稻米,则富含氨基酸;粉红色的水稻黄酮含量更高。
  优化销售模式 从直接卖产品转而当技术顾问
  成片的矮化彩稻种在哪里?调查发现,团队成员沈天尔的家乡海盐显适宜推广矮化彩稻,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矮化彩稻的优势,而当地政府恰正进行“一村一品”美丽乡村建设,这为“采禾”团队的水稻推广提供了契机。
  经考察,海盐当地的土地适合矮化彩稻种植。种植地六里村又临近当地县国家4A级景区南北湖,成片矮化彩稻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锦上添花,“拉动旅游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
  “采禾”团队的设计方案很快打动了当地政府,在团队与村民的协商中予以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与此同时,团队总结之前盆栽销售的经验,愈发意识到直接面向市场的销售方式是自身的弱项。作为在校生,销售经验不足,缺乏时间管理与合理运作,且背离自身专业背景。为此,他们尝试转变项目模式。导师饶玉春博士联系中国水稻研究所投资建立的浙江国稻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由其负责彩稻安全检测,在其对彩米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后,签订协议并作为采禾的下游公司直接收购、销售彩米。
  这样一来,可削减用于产品推销、市场研究的精力,公司重在承担技术顾问之责,确保风险在其可承担范围之内,创业团队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到新产品研究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月初春,“采禾”团队迎来创业项目的春天。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前总经理黄立新对项目投资60万。黄立新认为,“采禾”团队的想法新颖,风险也比较低,且很有市场潜力。生化学院也为团队提供充足的设备与创业空间,并邀请专家把关指导。
  四五月份,第一批矮化彩稻种将播撒在海盐六里村。为加大推广,团队决定永久为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来自美术学院的成员还将自己动手设计图案,手把手教农民怎么按设计图播种。
  未来,“采禾”团队将推广复制前期运作模式,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们还想建立一个彩稻文化生态园,设置生态展位,展览以前的盆景稻产品,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自然教育的教学体验活动。(厉真 马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