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获得一项国家专利 磨出三篇SCITop论文

胡恩来:“我会一直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


   期次:第315期      查看:64   



  学校最西边的教学楼,老后勤楼306室,室内不到8平米,七八台近人半个身子的仪器,加上装有二十余种化学试剂的瓶瓶罐罐,显得满满当当。
  这是生化学院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胡恩来所在实验室,将近七年的时光,从这里产生了一项国家专利,诞生了三篇SCITop论文。每个工作日,胡恩来从启明公寓穿越大半个校园到这里做实验,从早上8点一直到深夜10点。“在师大能向导师学到更多”
  2012年,刚入学的胡恩来就从学长那儿获得石墨烯的研究文献,“这让我认识更广阔的前沿理论。”前沿领域的知识让他觉得“有意思、有趣”,而在听了我校“双龙学者”特聘教授胡勇的报告会后,这样的感触更加强烈。
  “在光的作用下,光催化剂能够降解掉一些有色的有机染料。”大一的胡恩来并非完全理解讲座内容,但他笃定,胡勇便是他要找的导师。
  抱着“想学习”的劲儿,胡恩来在大二申请加入了胡勇的科研团队。那时,“新人”胡恩来对什么都感兴趣。大三时,同实验室的师兄高学会抛给他一个新题目:试着把钨酸银转化为硫化银。
  整整一个月,胡恩来都在实验室泡着。尝试加一点试剂量,换一下溶剂,调整下温度。“之后我索性将温度升到了60℃。”胡恩来的大胆尝试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在电子显微镜下,一个个微米不到的颗粒呈现出规整的空心结构。
  导师胡勇建议,转化为另一种硫化物,进一步完善实验效果。这一实验最终写成国家发明专利,研一那年,胡恩来如愿获得正式授权。
  “胡老师总以多想多做来鼓励我们。”胡恩来说,“如果没有跟着他做课题,也不会有我如今的成绩。”
  本科毕业时,胡恩来没有参加任何其他院校的夏令营,而出现在本校保研的复试现场。“导师给了我很多思维上的锻炼,本科时期的训练总有些意犹未尽,留在师大能向他学到更多。”
  “坚持下来才能有这样的成果”
  读研生活,对胡恩来而言,是几项雷打不动的工作循环———浏览文献数据库,确定研究方向,做实验,写论文。物化所下发的实验记录本,100多页的空白本子,胡恩来光在研究生阶段就用掉了3本。
  2016年12月,凭借“钴-氮碳”论文,胡恩来以第一作者登上了SCI1区,“很开心,坚持下来才能有这样的成果。”
  这项研究实验是将作为反应物的两种粉状前驱物,研磨混合均匀,送入管式电阻炉,升温至700℃甚至更高。等待约5个小时后拿出烧制的碳样品,去除杂质,再重复一遍5小时的烧制。样品制成玻片后,送至物化所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构、测定物相。初步筛选后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催化性能测试,并分析数据。
  样品制备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出错,还有大量样品折戟在数据分析和最终机理分析的环节。最终有用的数据化为30多条颜色各异的曲线,出现在报告中。而其中约15张显微镜形貌图,则需要胡恩来每周五上午去一趟物化所,仔细定格。
  整个实验连续近8个月,胡恩来也曾在实验室通宵度日。“你见不到凌晨四点半的洛杉矶,但你见到了凌晨四点半的金华。”他的朋友调侃。
  这期间,导师胡勇多次给了改进建议,论文满满的批注返稿也有四五次之多,更别提师生在办公室面谈交换想法了。
  思维的火花在实验过程中闪现。在写作钴-氮碳的论文时,胡恩来已经着手铁-氮碳的研究实验。“想试试有没有新的材料能让催化效果更高效。”抱着这一初衷,对比远超16篇同类文献,加之同样的实验操作,书写新论文,并投稿材料、能源、环境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EnergyMaterials在线发表,这也是我校首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
  “我们的实验结论比同类的更具催化效果,这或许赢得了编辑和评审专家的青睐。”不过,这篇SCItop论文却经历了近一年的修改周期,胡恩来的研二生活大都在等待、返稿、修改的“焦灼”循环中熬过来。
  “每一项实验都应有它的社会意义”
  3月,胡勇科研团队又传来好消息。以胡恩来、冯亚飞为共同第一作者,以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的电解水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Energy&EnvironmentScience上在线发表,被评价为“为开发新型的电催化电极材料提供新的研究前景”。
  据悉,该期刊是全球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400余份期刊中排名第一的顶级刊物,而我校也是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
  胡恩来说:“每一项实验都有它的社会意义,这次的实验落脚在缓解能源危机这一主题上。”
  对胡恩来而言,这项实验的想法可追溯到研一。两年多来,他历经实验失败、放弃、重拾的循环,终于在2017年作出成果。“一个有想法的实验我不会轻易丢掉,不成功就搁置一段时间,有了想法马上回头接着做。”
  论文审稿期间,胡恩来也没闲着,备考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钱国栋教授的博士。历经本科化学专业的铺垫,硕士阶段物理化学专业的洗礼,胡恩来博士期间的研究锁定在材料上。
  “我会一直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胡恩来说。(陈仕玥 马乐瑶 黄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