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在大学里做课代表

1978年入学


   期次:第322期   作者:俞樟华   查看:48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俗称“七七届”。考试在1977年年底,入学已经是1978年春天,到浙江师范学院报到的时间是3月8日。当我下了火车被学校的大卡车拉到校园时,感觉眼前有些荒凉和简陋。心想难怪入学通知书上要我们带上锄头来上学。
  现在田家炳教育学院前面的花园,原先就是我们的宿舍,8个同学一间,有些拥挤,但大家并无怨言,和睦相处,也其乐融融。教学楼主要是现在的五号楼,最东边的教室称为新东大教室,是为解决我们中文专业3个班的上课而新修建的。我们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所以以后有同学回母校时,必定要再去看看这间教室。当时除了教学设备简陋之外,书籍也很少,师资也紧缺,有的老师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不久,就登上了讲坛;有的老师不太会说普通话,方言味很浓……尽管有许多不足,但是闹过“书荒”的七七届同学,并不计较这些东西,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到紧张的大学学习之中,无论什么课,都不会有无故缺课的现象。现在那种“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逃课情况,当时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如果考试只考了六七十分,根本不好意思说出口。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来形容当时同学们的学习情景,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在4年大学生活中,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最难忘的是做课代表。我大一时做写作课的课代表,大二开始做古代文学的课代表,经常与任课老师接触,得到过很多“私下”传授,受益匪浅。当时的写作课,有一个月的校外写作实践,我被任课老师安排与李顺林等几位同学去搜集新四军时期的文艺作品。出发前,为调查工作的方便,我们还专门到省委宣传部开了张介绍信。当我们到余姚一个山区乡里时,他们的招待所刚造好,还没有启用,我们因为有宣传部的介绍信,就被破例住了一个晚上。几十年过去了,当时被“招待”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们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宁波四明山地区。我们爬山涉水,跑了许多地方,访问了一些老革命,搜集到了许多新四军编印的报刊,然后整理成一本新四军文艺作品集。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可惜当时的老师和我们同学都缺乏这方面的文献意识,没有很好地保存它,以致后来想把它整理出版时,已经找不到原稿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在母校读了4年书,毕业后留校工作,一晃40年了,我见证了母校的日新月异、发展壮大,也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现在退休了,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