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浙师大,我的1988

1988年入学


   期次:第322期   作者:马向东   查看:46   





  1988对于我而言,是个特殊的数字,是深深刻入记忆的——30年前,我考入浙江师范大学,成为政教系882班的一员。从那时到现在,“政教882班”一直是我们自豪而响亮的名号。
  四年专业学习对于我的培育自不待言,然而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师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从小我就对电影、音乐、文学、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到师大,这一派田园式美丽风光让我在课余生活里像“一朵幸福的花儿”。
  师大影院是我们那代人的美好记忆,宽大而简洁的电影院每隔两三天放映一部新片。坚持看每一场师大电影,是因为我四年大学生活坚贞不渝的“电影情结”,延续着我从小爱看电影的历史。那时没有网络和手机,看电影的学生很多,售票窗口前常常人挤人、人叠人,买电影票和春运抢购火车票似的。每到两节课后,我就飞一般跑去买票,抢得很辛苦。幸运的是,因有着杭州口音,一位美丽的售票阿姨认出了我这个杭州老乡,之后每场电影都给我留票,我再也不用在窗口挤了。电影看多了,就成了“电影迷”,后来师大举办全校电影知识大奖赛,参加者众多,人人手里一份试卷在图书馆查答案,还互通有无。奇妙的是,进入决赛的12名选手中,11名是中文系的,唯一一名非中文系选手是我。在电影院主席台上举行现场决赛,一场饶有趣味的角逐下来,我名列前六,获得了二等奖。
  师大学生社团活动很有亮点。演讲协会、书法协会社社爆满,有个口琴协会居然也满满一教室会员。我被当会长的好友拉进口琴社,让我教口琴。我一口气连吹几首节奏明快的乐曲,看到大家的专注神情觉得挺有成就感。后来会长帮我等几个会员报名参加全校“三独”(独唱、独舞、独奏)比赛。两轮角逐后,杀进决赛的口琴演奏者只有我一个。在电影院大礼堂的舞台上,我与小号、吉他、二胡、小提琴、笛子等乐器演奏者PK。决赛前我突发奇想练出了单音、重音双口琴演奏,当两支不同韵律的口琴交响乐般地演奏出欢快的民乐《喜洋洋》时,全场观众沸腾了,掌声雷动。评委现场亮分,到最后,我不可思议地获得了独奏组第一名。
  人杰地灵的师大是很适合培育学生写作能力的。我从小喜欢阅读写作,1990年3月,我的第一篇散文《旋风雨丰》在《浙江师大报》上发表。文章写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同学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种种“怪异”表现,让雨丰一夜成名,也让我被人们知晓。之后我在师大报上发表了文章《说说时间观》《初为人师之后》,都是针砭时弊的。当年的校报编辑曹苇舫、陈文华等老师是我的写作导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省艺术研究所,先后在《戏文》《浙江文化月刊》《中国文化报·钱江潮》担任记者、编辑、副主编,曾参与《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等文件志书的编纂工作,有两三百万字的各类文章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发表。之后我进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担任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至今已历16年,从事的依然是与文字有着密切联系的工作。
  三十年转眼过去,我们这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享受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学业深造、能力提升、性格养成和美好生活。1988,值得我永远铭记;四年师大生活,值得我永远珍藏。
  (作者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