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初阳B2-204的故事

2008年参加工作


   期次:第322期   作者:陈菲艳   查看:40   



  “我晚上吃多了,好吃,高兴。”
  “一会儿去初阳湖走走,刷刷步数。”
  这是我与大学室友霖子最近的一次见面。
  我们本科毕业整十五年了。我留校工作,记不得迎送了多少返校的同学。从校门到教学楼,从食堂到大花坛,再从北门送上出租车。如果还舍不得,就一直送到车站,到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
  这是两个女人的第一次见面,笑眯眯的小眼睛注视着新奇的大眼睛。
  “请帮我拉一下蚊帐。”我说。
  2003年,淘宝网才刚刚成立。那会儿的大一新生,不是按照生活习惯、个人喜好的大数据“算”出新室友,而是按姓氏分配床位。激情、痛苦、喜悦或纠结的大学时光,朝夕相处的室友的亲密关系,就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和平凡的对白拉开了序幕。
  但是,关于大一的记忆总是很混沌。因为那一年的我们,实在是又忙碌又迷茫。满当当的课表,上课地点有5幢、15幢、17幢,分散在校园的各个方向;专业课、公共课,与高中完全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讲课方式,总觉得“没学踏实”;学生会、社团,各种比赛,充分的选择自由反而更摸不着头脑,什么都想尝试;邵逸夫图书馆的糯玉米、千里香的馄饨、醉乡楼的蛋黄南瓜、重庆小馆的酸菜鱼……每天都愁吃什么好。
  我们的过去被彻底抛在了高考前,而未来不知会在何方。遇见很好的老师,找到专业研究领域,加入喜欢的团队,或干脆自己撞了几回南墙,大家很努力也很幸运,大四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霖子想回母校诸暨中学当语文老师,穿着职业装,对着镜子不停地说课;阿央放不下体育梦,想考上海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每日早出晚归、专心致志;阿爽要创业;我想加入研究生支教团。
  突然间,同个寝室、成日没心没肺混一起的人,生活突然变得泾渭分明了。到了大家又回到同一个步调的时候,已经接近离别的时刻。
  霖子成了诸暨中学的老师;我先去广西支教再读研;阿爽成立了公司,如今年销售额近千万。唯一没有得偿所愿的阿央,回老家慈溪当中学老师,也是兢兢业业、硕果累累。
  “师大60岁,我们也30了。”
  我与霖子又见面了,一起去人文学院领校友纪念品。我帮霖子别上校庆胸章,她抽出校庆书签:“这是红楼啊!真好看。”
  大家都三十多了,职场的不易,老小的重担,生活用它的平庸与无常一点点蚕食年轻时一往无前的朝气。
  “回来了,就感觉在自动充电。”
  我陪着霖子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晃荡着。在西操场和情人坡上望一望,于安静里听阳光的轻响;到大花坛站一站,于热闹里看人来人往的神气。那么多年轻的脸庞,蓬勃生长,原来青春,曾那么真实地在这个校园里存在过。(作者系我校研工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