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从这里起步

1998年入学


   期次:第322期   作者:方 周   查看:45   





  我是一名中师生,在进师大之前,我从没想过要上大学。1998年5月,师大选择了我,我收到了来自她的入学通知书。因为家境贫寒,上大学对我而言,是一个意外,也是一种奢侈。在矛盾和困惑中,我熬了3个多月,终于等到开学。我不知道我将面对怎样的明天。
  9月15日,新生报到,我带着家里几乎全部的积蓄,在母亲的陪同下,拎着一只旧皮箱,来到了师大。下了校车来到报到点,一眼就看到了高高举着的“政法系”的牌子,班主任洪老师微笑着叫我的名字。接着,热心的师兄师姐接过我的行李,带着我去活动中心办理入学手续。缴完学费、军训服装费后,我手中的钱所剩无几。96级的毛师兄、何师姐毫不犹豫,借了我700元生活费。这就是我的开学第一天,我还来不及感激、体味,大学生活就向我扑面而来。
  我参加了“我与改革同成长”新生演讲赛,以鼓励奖告终;参加了校师范技能节比赛,准备不足无缘决赛;新生三笔字考核我终于有了一点优势,系里第一,奖励了一本精美的笔记本。
  新生的新生活每天都是忙碌,压力也随之而来。因为中师课程与高中不同,我的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严重落后,英语跟不上同班同学的节奏,从预备级开始学;数学更是糟糕,几乎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考试及格都成了问题。我茫然、无措!这时,我的中师班主任、也是师大物理系的校友,傅老师经常写信鼓励我;政教961班的师兄师姐与我们班级结对,帮我们度过适应期。
  学校和系里的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始纳新,我也开始寻找新的目标,我要做一名校报记者。那年,校报记者团的招新是高规格的,我们报名之后,先要参加记者培训。在文科楼新西大教室,一周时间里,校党委副书记、中文系教授、《浙江教育报》总编、新华社记者等作了10场新闻讲座。培训之后参加了笔试,又提交了一篇新闻稿。后来,我成了校报见习记者。记者团每周开一次例会,布置采访任务或分享采写体会或集体评报。新闻采写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长长的距离。我待了大半年,也没有在校报上独立发表一篇稿子,非常焦虑,有跟我一起进来的新记者悄悄地离开了。王编、杨编、罗编一次次指点我们,我默默地坚持着,从零开始学。一次,我交了一篇一千多字的稿子,罗编用红笔把它改得面目全非,他告诉我,写新闻事实要准确、语言要精练、亮点要突出。经他修改的稿子几天后在校报上发表了,文末署了我的名字。我有了一些自信,开始勇敢地往前走。主动向《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等报刊投稿,有时也会收获报社邮寄的稿费。大三暑假,我进《金华晚报》实习了半个月多,接触了社会媒体的专业训练,从晚报记者身上学习做事和担当。
  3年多的校报记者生活,让我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充实。2002年6月,我选择了师大,留在了校报编辑部。从此,我撑起了我的家。
  回望我的大学四年,我努力过,无怨无悔!(作者系我校法政学院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