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第四次交流会议在我校举行

专题研讨“北京峰会后中国非洲研究的新使命新举措”


   期次:第325期      查看:125   


  本报讯(记者 朱慧)11月14日至15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我校非洲研究院主办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第四次交流会议暨非洲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我校行政中心报告厅举行。
  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肖晗、教育部国际司政策规划处处长舒刚波、省教育厅外事处处长舒培冬、我校校长郑孟状等出席开幕式。教育部长江学者、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主持开幕式。
  郑孟状致欢迎词。他说,长期以来,在上级部委、国内外同仁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牢牢把握中非关系不断深化的历史形势,致力于国别和区域研究,促进中非友好合作交流,形成了非洲学术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涉非人才培养、对非校际交流、中非经贸合作五大领域良性互动、各学科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有力推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进程。非洲研究院在刘鸿武教授的带领下更是屡创佳绩,连续2年入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最佳区域研究中心”,是国家对非专业智库的重要力量。
  郑孟状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致力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此形势下,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准确研判国际形势意义重大。希望通过与会代表的真诚交流和智慧分享,促进高校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相互了解与务实合作,为全面提升国别区域研究水平、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舒培冬介绍了浙江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特别是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浙江省高度重视国别和区域研究,已在非洲研究、东南亚研究、拉美研究等12个领域布点。浙江师范大学不断突破地域局限,不断加大开放办学和对外交流力度,在非洲研究、教育援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特色鲜明的特点,在对非研究交流与合作方面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为浙江对非工作和国家对非外交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舒培冬表示,各位专家学者齐聚浙江师范大学,总结区域和国别研究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探讨未来加强研究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这必将对促进高校能力建设、提升高校对外开放水平、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产生重要作用。
  肖晗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交流会议创办以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专业严谨的精神,坚持谋众智、聚群力,机制日臻成熟,影响不断扩大,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随着中非关系持续高位运行,国内学术界对非洲方向更加重视,研究热情更加高涨,人才储备日益丰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肖晗指出,当前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中国同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双边关系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们要抓好北京峰会成果的落实,放大峰会积极效应,努力将峰会成果转化为在非影响力,继续保持中非关系高位运行,不断开创对非外交新局面。
  舒刚波在作主旨报告时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中央赋予我们的一项崇高使命,重点是要打造一批信得过、用得着、离不开的新型高校智库。舒刚波还介绍了国别和区域研究目前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新形势、新机遇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将国家需要与自身优势兴趣相结合,将学术研究与问题研究相结合,将打造平台与建设队伍相结合,将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热门问题与冷门绝学相结合,共同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鸿武作了《五位一体协同推进国别和区域学科的建设》的主旨发言。刘鸿武指出,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要以学科建设为本题,以智库服务为功用,以媒体传播为手段,以扎根非洲为前提,以中非合作为路径。以非洲研究为例,我们要从中非双方文明进程和当前合作实践出发,深入实地,用好资源,近距离观察、了解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提炼出可以用来解释、促进今天中非发展的知识形态、理论体系、话语概念,构建起中国的非洲学和非洲的中国学,更好地为国家决策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树立全新的国际形象。
  外交部非洲司、教育部国际司、民进中央、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等国家相关部委、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140余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