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进门和入门


   期次:第333期   作者:秦少侠   查看:100   



  旧时老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013年那个夏天,阴差阳错地推开师大的大门。离家千里,有兴奋也有紧张。不过,师大带来的陌生感,很快就被游校园时感受的种种所打消。和刚认识的小伙伴在师大大门前合影时,尚未意识到,这扇门,将成为心中永远的地标。
  把师大当成未知的景点,这样打卡式的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夏末的蝉鸣星光,秋时的银杏叶黄,冬日的雪子棋子,初春的莺飞草长。
  回过头来看那段日子,不过是一种动物性的好奇,只满足于现象本身。只是身在此门中而已,是一种物理性的进门。
  进门到入门,不是一瞬间的事情,古哲人讲的顿悟,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那是一个像酿酒一样缓慢的过程,酿酒所需的酵母,就在师大的大门里。
  因为,师大对每个进入门里的人都不吝啬——弱水三千,你能拿几瓢是几瓢。
  这座大门里,有北门,有大花坛,有十六幢,有十七幢,有二十八幢,有桃源一幢,有邵馆,有图文……每个地方都有盛宴,比起满足五脏庙的盛宴,我更愿意聊聊精神的盛宴,聊聊师大大门后,图文这座精神的仓库。
  里头的书,有些是开门的钥匙,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些是奠基的石块,让我缓慢而笨拙地去造一座精神的仓库;而有些是铁锹,把建好的墙拆掉。建墙,是为了让自己可以阐释世界,拆墙,是为了不让自己拘泥于一个角度。
  多元的图书馆会让每个人都感染图书馆的多元,所以后来常常觉得,以前在网络上搜的“哪个大学比较好”“前十名热门专业是什么”根本就不重要,推开大学这座门,才知道人生不会预设答案。也就开始更多无用的闲聊,进而做些无用的尝试。
  那时候和不少朋友聊天,都聊到整个校园文化正在生活化。一种对生物性的满足的宣扬大行其道,聊精神这样的空中楼阁,在这扇大门里,还有人听么?答案是有的。
  没有什么白衣飘飘,但总有些遗迹。于是我们几个人就在想,能不能挖掘一些校园的人文的、浪漫的、理想的内核。
  Italk,一个非官方的兴趣聚集地,就这么产生了。很庆幸,我们找到了那些人。狂热球鞋爱好者,校报副刊主编,爱哲学的外院女生等等。我们为这群人搭台,为无用的东西,当个灯罩。
  除了他们分享的内容,最让我感动的是分享结束后的交流,italk不同于官方举办的演讲,有什么特定的主题,表达什么特定的思想。讲的人和听的人处于一种很平等的位置,能够平等地交流。因为这个平台,许多原本不认识的人,互相加了微信,也有的成为了朋友。
  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时常会想起当时在十七幢文传咖啡吧,那些演讲技巧拙劣表达言语却真诚的讲者,人数少得可怜互动却热闹的半个小时。
  门中的总总经历,让自己知道所求何物、不再满足于动物性的打卡、不因处于此地,而不假思索为此地辩护……那时候,我知道,自己入门了。
  于此门中,夯基石、累砖头,建一座自己的精神仓库,里面有许多物件,虽无可名状,无可名名,但我知道它们在那儿,只要我想,随时可以拿出来把玩。
  它有时是一段古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
  有时是脑中久久挥散不去的一段风景,明月高悬,清风徐来,竹海上,有二人对坐相视。
  师大这扇门,让我在辞行再出远门时,大有一种笃定。
  毕业至今竟然快两年,向师大挥手,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许多个午睡醒来,看黄浦江上的游船,总不太敢相信这一切。毕竟,上大学前,我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今,却成为一个广告行业从业者,有幸服务从小听到大的品牌。
  从来不是个宿命论者,但扩大时间尺度,回想往事,总觉得如果没进师大之门,也就没有了因师大而入门,也就没有了那座精神仓库。
  开始庆幸,幸好来了师大,浸染了这儿的声光气味;幸好于角落处,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芒。
  从进门,到入门,再到出远门,感谢师大的地方太多,感谢她塑造了我,更感谢她塑造了我之后,不让我只是那个塑造成的我。
  世人对她的赞誉够多了,就让我在此搁笔吧,趁晴天时,拿出那段日子,翻翻晒晒。
  在满眼荒芜时,回头,还有一扇门,门内绿意盎然,暖日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