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校园文化活动走出育人新路

专业技能唱主角 第二课堂助成才


   期次:第198期      查看:195   


  █本报记者 朱慧 张恩 陶非奇
  走在师大校园,随处可见各种比赛的横幅、广告牌、宣传单。每到周末,大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厅、各学院报告厅更是热闹非凡。各色的文化活动让校园的每一栋楼、每一处角落都很精彩。
  活动多了,迷茫的学生也不少。经常可以听到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活动这么多,参加哪个好”,“参加活动耽误学习,我还是管好自己吧”,“这种活动,适合有特长的同学,我参加不了”……更有甚者表示,不少校园活动外表华丽,实质却无太多“营养”。
  几句抱怨触动了记者的神经。在观察广告牌近2周的“变迁”后,记者发现,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有自己的主题和内涵,不少活动与专业技能紧密联系,是同学们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很好平台。
  专业特色为校园活动添彩
  如何进行即兴营销?如何在同类产品的销售中获得竞争优势?SWOT、4P是什么?……营销之星大赛,不仅考验学生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答辩,也让选手们尝到了实战营销的滋味。短短两天时间,参赛小组中营业额最高的竟达15284元。
  工学院的“慧鱼”机器人拆装大赛,让选手们过了一把专业的“积木游戏”瘾。规定的时间内,上百个零件的组合拼装,不仅需要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知识,也考验学生的三维识图能力。
  此外,法政学院的“模拟法庭”、地理环境学院的仪器测量大赛、教育学院的粉笔字大赛、生化学院的药用植物贴画大赛……都与专业挂钩,为同学们锻炼技能、增长才干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也吸引了许多外专业学生的参与。
  不难发现,专业技能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唱起了“主角”,逐渐融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虽然比赛很“炼”人,初赛到决赛战线很长,各个环节知识水平要求很高,但短短几周下来,选手们都能收获书本、课堂上很难学到的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
  在专业比赛中历练成长
  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100强、新苗人才项目……经管学院大四学生张华的简历上密密麻麻写着她大学三年来取得的丰硕“战果”。如今已被保送上海交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的她坦言,参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活动为保研争取了不少“资本”。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些课堂上都有学过,说起理论我们都懂,但是一个公司实际如何运作,不少人都会感到迷茫。”“挑战杯”项目中,张华主要负责财务一块,当时的她还看不懂专业的财务报表。于是,她不得不一手拿着项目资料,一手拿着课本,向指导老师请教。“诸多的科研活动与比赛,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科研水平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这都为我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张华说。保研面试时,当考官们抛出“你认为什么是科研”的问题时,张华自信地用参与活动的感受作了漂亮的回答。
  “虽说参加比赛是因为兴趣,但它可能成为我新的就业方向。”本届校“十佳导游”大赛冠军、行知学院吴明明说。如今的她已经可以胜任半个导游的工作了,旗子该如何朝向、怎样的角度拿话筒最好、景点讲解时要注意的地方……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虽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吴明明还是认为所学专业与当导游并不矛盾,并且因为本次比赛,她开始将部分目光转向出境导游工作。吴明明说:“在课余时间参与一些自己喜欢,又能巩固专业知识、拓展就业领域的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课堂,精彩等你发现
  “如何更好地为第一课堂提供服务,是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校团委书记王珩说,“近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从‘行政式’向‘主体式’转变,促使团组织从‘活动团’向‘服务团’转型,把更多的‘学生观众’推向‘参与主角’。因此,这一类活动非常丰富,如去年大规模开展的万名师范生技能大比武、班级文化PK赛等。”王珩表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活动,能够解决青年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有效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最终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团工作的影响力和团学活动的覆盖率。
  法政学院副院长梁开银也认为,专业类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大有好处。“比如模拟法庭上的争论,并不在于结论正确与否,而在于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帮助其养成思辨的思维品质。”很多同学通过对模拟法庭案例的准备与比赛,提高了案件的解读、判决能力,也提高了辩论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自行选择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各类角色,并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我定位,客观地做出职业选择。此外,梁院长也鼓励非专业的同学参加“模拟法庭”活动,体验真实的庭审场景,提高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