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美术学院团队创作《婺华天宝》、《邹鲁之风》

金华婺江畔变身“城市文化长廊”


   期次:第218期      查看:59   



图为《婺华天宝》艺术浮雕实景。 傅栾 毛江挺 摄


  近日,金华市区城南桥至河盘桥“城市长廊”南岸江堤上的大型艺术浮雕创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一幅幅艺术浮雕展示在众人眼前,气势恢宏,文化悠长,吸引了过往市民驻足观看。
  这组大型文化艺术浮雕群横卧在婺江南岸、坐南朝北,位居南北城区交通要道,是金华城市形象最佳展示点。浮雕群共分四个主题区块,分别是《婺华天宝》、《邹鲁之风》、《金华德育歌》、《千古风流》,总面积约703平方米。从婺江对岸望去,好似一幅景显情隐的悠长画卷,追寻金华的文化记忆,诉说着婺州大地的悠久历史。
  “图文并茂”的独特创意取胜
浮雕艺术一般适合近距离观赏,常用单一的图形或文字形式表达主题,“但设计婺江岸边的大型浮雕要充分考虑近距离欣赏和江对面远距离观看的需求,‘图文并茂’的结构特点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设计者、美术学院傅栾老师介绍,《婺华天宝》的主题浮雕长82米,高3米,融合图案和文字,既能表现微小细节,也能展示宏大主题。其中,“婺华天宝”四个大字引领主题,以这四个大字为中心,在字两边及字间距中融入图案和文字。
  《婺华天宝》的浮雕通过图案和文字的双重表达形式,逐一呈现金华传说、古代文人墨客吟咏金华的经典诗文、金华名优特产。(下转第3版)
  -----------------转版-----------------
  (上接第1版)因此市民既可以近距离阅读金星与婺女争锋的传说,品味李清照“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名句,寻觅金华酒、婺州窑、火腿、宣莲的踪影,还能在江对岸五百滩上或城南桥上眺望“婺华天宝”的浮雕主题。
  除了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外,《婺华天宝》和《邹鲁之风》在狭长堤坝区块内分段塑造浮雕内容,也是获得金华市水利渔业局和金华市规划局青睐的重要原因。傅栾说:“浮雕设计应是一种分众表达,既要让普通老百姓大致粗看,又要给知识分子细细品味。”傅栾团队将浮雕分成若干片段,形成了通俗的金华传说和深沉的经典诗文同在、高雅厚重的《金华丛书》目录和一目了然的的金华特产并存的效果。
  “金华特色”的文化品位突显
  城南桥至河盘桥段建设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叶亮介绍,婺江南岸的这组浮雕群是金华有史以来最大的浮雕群,与对面的五百滩(金华的“城市客厅”)遥相呼应,进一步提升了金华的城市文化品位。
  在浮雕项目招标之初,我校《重修金华丛书》编纂首席专家黄灵庚教授、金华地方史专家龚剑锋副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宣炳善副教授等就成为设计方案的文化顾问,为设计主题确定、内容选择等出谋划策。
  “《婺华天宝》和《邹鲁之风》两组浮雕的设计都立足于文化,前者是民俗文化,后者是精英文化。”傅栾介绍设计的初衷。“浮雕是文化传播的公共景观艺术,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有益探索”,宣炳善根据可视觉化传播的原则,为《婺华天宝》提供文化素材,在金华地区20多项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心选择了适用浮雕来表现的10项内容,如东阳木雕、金华府酒等。龚剑锋为《婺华天宝》的浮雕遴选了李白、严维、李清照、徐霞客等4位文人墨客吟咏金华的诗作,这些诗文被公认为历史上描述金华的经典之作。
  傅栾提到,在《邹鲁之风》浮雕设计之初,一心想表现厚重的婺学,但他并不了解《金华丛书》的具体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黄灵庚的分析使他对金华在南宋儒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有了深刻认识。最终,长9米、高约2.7米,面积最小的浮雕《邹鲁之风》以“小邹鲁”三字为主要元素,将《金华丛书》的目录按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作为浮雕背景,达到了形式、内涵上的最佳艺术效果。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提升
浮雕创作是我校服务金华文化建设的又一力作,展示了我校艺术创造能力和综合实力。《婺华天宝》、《邹鲁之风》两组浮雕长度近百米,面积达260多平方米,重点体现了金华深厚的历史人文、多彩的民俗传说、丰富的地方物产,处处呈现出金华的多元文明元素。创作团队通过大型浮雕这一公共艺术视觉呈现方式保存金华历史记忆,增强金华市民的地方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个项目独特的设计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得到金华有关单位的好评和市民的认可,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能力和影响力。”项目组介绍,美术学院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跨学科的合作及团队的默契配合,最终使项目顺利完成。
  同时,美术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美术专业学生参与画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电脑处理,实现了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张凯滨 廖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