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浙江师范大学:第327期:《浙江师范大学报》
  • 不忘初心逐梦新时代 砥砺奋进再谱新华章

    摘要:不忘初心逐梦新时代 砥砺奋进再谱新华章   编者按:  数字看发展,我们从逐年翻新的数据里感受浙师办学的活力。  媒体看浙师,我们从新闻叙述的故事里思索大学的使命。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浙师人抢抓发展的战略机遇,推进“五大发展”,建设“五个浙师”,凝心聚力,积极作为,各项事业取得不平凡的成就,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在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我们回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从数据、图表里梳理浙师发展的脉络,确立未来前进的历史坐标;我们采撷、展示浙师发展的媒体报道,以公众的视野探寻浙师的价值,寻获未来发展的动能。  无论是跳动的数字,还是生动的故事,他们都代表过去,却也昭示未来。如今,站在国家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我们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牢记使命,奔竞不息,全面开启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 实现“申博梦” 培养高层次人才 再上台阶

    摘要:实现“申博梦” 培养高层次人才 再上台阶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浙师对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精准施策,超额完成建设目标。2013年,学校成功获批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为契机,不断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2014年,学校设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学校新增1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13年到2018年,学校在博士学位点建设上成效显著,博士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新增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  从2014年9名首届博士生入学,到2018年117名在校博士生、46名在站博士后,并与英国班戈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不到5年时间,浙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驶上了“快车道”。

  • 培养高质量人才 办人民满意教育 又进一步

    摘要:培养高质量人才 办人民满意教育 又进一步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浙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逐步推进“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大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前茅。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19个,建成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认定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同时,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五年来,学校开发80余个学生出国(境)交流交换项目,2018全年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达到721人,相较于2013年全年人数增加122.5%。  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全国首个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全国师范院校首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院校、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7项。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62项,省级奖项1520项。入选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实现了“挑战杯”系列赛事“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零的突破。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5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3000余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深造率逐年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稳居全省高校前列,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研究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研究生发表顶级、权威、一级期刊1100余篇,获全国优秀教育硕士学位论文11篇,2017-2018年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1篇,在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7项,2015-2018年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奖28项,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获批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评估中位居前列。

  • 培育一流学科 高水平科研成果 再创辉煌

    摘要:培育一流学科 高水平科研成果 再创辉煌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浙师统筹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以省重点高校建设为契机,按“精教育、强人文、特理工、优交叉”的思路,重点培育和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科水平实现整体提升。4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国际排名逐年提升;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等级学科10个,其中B+学科3个;获批省一流学科20个,其中,A类学科11个,B类学科9个,总量居省属高校第一。两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助推“双一流”建设进程。同时,推进专业国际化布局,现已建成12个本科全英文专业,10个硕士全英文专业,8个博士全英文专业。  紧跟研究前沿,培育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64项,省部级项目72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大幅攀升,重大项目14项、重点项目17项,连续三年稳居省属高校首位。高水平论文稳步增长,人文社科类CSSCI收录论文1586篇,其中权威论文148篇、顶级论文10篇。理工类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3128篇,其中SCIⅠ区及Ⅱ区Top以上论文708篇。出版著作585部,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成果174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88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国家级科研奖项的历史性突破。获得省部级奖101项,创历史新高,居省属高校首位。其中,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奖3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21项。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新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数量增长180%。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新型重点专业智库2个、新型高校智库1个、省哲社重点研究A类基地1个、省哲社研究基地1个,其他省级科研平台3个。还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建立杭州高等研究院、与巨化集团共建含氟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加快推进学科专业转型转向。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特色化发展之路

    越走越宽

    摘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特色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浙师国际化战略扎实推进,主动探索海外合作办学,继续深耕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品牌,提升国际合作交流的品质。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获评2017年度“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先后与五大洲60个国家和地区的292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相较于2013年时的数量增加82.5%。目前,有来自22个国家的105名外教,相较于2013年时的数量增加98.1%。其中,拥有博士或高级职称的外国专家47人,在外教中占比44.8%。来华留学生总数从2013年的1334人增加至2018年的3073人,其中,学历学位生数从2013年的270人增加至2018年的1497人,规模位居省属高校第二位。与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合作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项目,是浙江省第一个境外办学项目;与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合作汉语言本科专业项目。  孔子学院布局从非洲、欧洲拓展至美洲,新增孔子学院3所,总数达6所。5次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连续4次(2015-2018)获此殊荣的高校。获批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立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援外培训工作特色鲜明,获批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完成援外培训项目105期,培训来自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各级各类官员、大中小学校长、媒体从业人员2766人次。

  • 汇聚海内外英才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又获突破

    摘要:汇聚海内外英才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又获突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浙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探索人才引育新机制,完成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工资绩效等数项人事制度改革,出台实施“人才新政18条”,精准推进人才队伍“四百工程”。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学会会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端外专等海内外高水平专家20人,共享院士7人;培育国家“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专家11人次;入选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博士化和国际化水平有效提升。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净增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近250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从663人增加到910人,占比从45.2%提高到58%;有近300名教师赴国(境)外访学研究,专任教师中具有连续三个月以上国(境)外研修人数从291人增加到580人,拥有国(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从16.5%升至35.6%。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正汇聚到国家“双一流”和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的事业上来。

  • 凸显责任担当 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越来越强

    摘要:凸显责任担当 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越来越强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浙师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浙江基础教育,努力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浙师美名,彰显作为省属重点大学的责任与担当。  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非洲研究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中非智库论坛”5届会议,成立非洲研究院南非分院,助力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启动,专家团队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密集发声。咨政服务成效显著,提供政府决策咨询100余项,其中获正国级领导批示2项,国务院采纳5项。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学校还成功获批国家发改委轨道交通产教融项目1项,总投入2.5亿。  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校地企“亲密联姻”,新增校地、校企、校所科研合作平台26个,新建产学研联盟和技术转移中心6个、新建学科性公司3家,横向合同经费达2.51亿元。对接地方需求,组建33个地方服务团队,开展地方文献编撰、城乡景观设计等多样服务。  服务引领浙江省基础教育。加强教育优质资源输出,“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获批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利用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努力提升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共建教师发展学校347所、附属中小学校27所、合作幼儿园10余所。提升继续教育品牌影响,承担国培项目127项、省培项目2200余项,成立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2013年,浙师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申博梦”。图为生化学院学子在芒种时节开展水稻试验,种下新希望。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2014年,浙师大萧山校区正式启用。萧山校区办学体制调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新起点,学校实现“窗口梦”,为浙师发展注入新动能。图为萧山校区正大门校训石。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名单,浙师以综合发展型高校进入建设行列,学校迎来发展新契机,正式启动省重点高校建设工作。图为4月16日校庆节开幕式,师生和校友纷纷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活动为浙师点赞、庆生。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2016年,甲子校庆,海内外校友纷纷回归母校,共襄盛举,庆祝浙师六十华诞。图为首届校友在校史馆的毕业照里寻找当年的自己。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校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集体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嘉兴瞻仰南湖红船的新闻。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2018年,浙师新增1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从少到多,实现新飞跃,新增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图为5月3日我校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携手共建杭州高等研究院揭牌。

  • 浙师大“时间银行”储蓄帮扶服务

    摘要:2014年3月30日浙师大“时间银行”储蓄帮扶服务   浙江省金华市65岁老人童景富日前来到隔壁单元74岁老人诸葛智辰家,帮忙洗衣、打扫卫生。结束后,童景富来到社区的“时间银行”,社工在他手持的一本绿色账本上填下服务内容和时间。创办“时间银行”的金华市乐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是金华首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由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的教师和硕士研究生组成。这是国外提出的一种互助模式,由55岁至65岁、身体健康的老人与孤寡高龄老人结对帮扶,帮扶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当这批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可以“取出”积累的时间,由管理“银行”的社工机构为他们指派援助人员。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五年是什么?听听浙师的答案!  浙师新闻中心策划推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发展回顾专题短片,扫码让我们一起到视频中探寻答案,向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致敬!

  • 浙师大学前教育进军新加坡浙江教育走出国门

    摘要:2014年4月2日浙师大学前教育进军新加坡浙江教育走出国门   浙江教育“走出去”告别了以孔子学院、汉语推广为主的单一形式,我省高校境外办学首次落地生根——4月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浙江师范大学与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这是我省高校获批的首个境外办学项目,标志着浙江教育“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 浙师大引导学生走上学术之路

    摘要:2015年12月24日浙师大引导学生走上学术之路   最近,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邱江宁教授给近40名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修读古代文学课的同学要重新整理336卷的《明史》。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作业,同学们被引进学术大门,不仅在古文功底和阅读能力上大有长进,还成为了经典文化的忠实“粉丝”。

  • 浙师大试水志愿支教新模式

    摘要:2016年7月20日浙师大试水志愿支教新模式   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同在一片星空下”实践队创建支教新模式,通过特级教师在线上教学知识点,支教志愿者在课堂实地组织学生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双师”教学。除了“在线希望小学”,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还将开设“智慧云公益”平台,为偏远地区教师开辟在线进修渠道。

  • 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7年开设生存训练实践课

    摘要:2016年9月13日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7年开设生存训练实践课   从2000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为学生开设了一门生存训练实践课,每年学校从自愿报名者中筛选出几十名学生,怀揣50元钱、一张地图,学生们要靠自己谋生,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15天虽然时间不长,但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却意义非凡,它让青年大学生练了“胆子”,放下“架子”,迈正“步子”…… 生存训练实践课程成为学校积极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目前参加生存实践课程的队员累计已近600名。学生们在参与之余,纷纷将辛苦劳动的报酬捐赠出去。17年来,浙师大生存训练实践团队累计捐赠245320.2元……

  • 16年,跨越1800多公里168名浙师大学子上演“支教马拉松”

    摘要:2017年5月9日16年,跨越1800多公里168名浙师大学子上演“支教马拉松”   这是一座毗邻越南的边境小城。没有林立高楼,也无车水马龙,眼前的小城显得静谧温和。然而,如水静谧中,青春在奔流。16年来,168个人青春接力,跨越1800多公里的山水,上演了一场漫长的“支教马拉松”。这是一场理想的追寻,也是一次责任的坚守。他们挥洒青春汗水,一遍遍擦亮了那个共同的名字——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并组建了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赴西部支教,此后每年以定期轮换的方式开展至今。2001年,浙师大参与到支教中来,从此和龙州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整整16年。  青春因拼搏而精彩。自2001年以来,浙师大每一年都有新鲜血液加入到这场播撒梦想的“马拉松”中。从2001年的3人到2010年的12人,再到现在的每年18人,接力队伍越来越大。每一年,浙师大的学子们在龙州经历风吹日晒与精神洗礼,比从前更有责任和担当。支教已经成为浙师大立德树人的一个平台,通过支教,学生们实现了自我成长,为祖国作出了贡献,更带动了别人。

  • 同非洲朋友一起学习《摆脱贫困》

    摘要:2017年7月12日同非洲朋友一起学习《摆脱贫困》   日前,由浙江师范大学与非盟领导力学院共同主办的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摆脱贫困、共同发展”。会上,习近平主席当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著作《摆脱贫困》成为热议焦点。与会嘉宾都表示,非洲要从中国减贫实践中借鉴经验,《摆脱贫困》正突出展现了中国减贫经验的精髓。

  • 浙师大契约文书博物馆:在民间文书中感受活生生的传统文化

    摘要:2018年1月16日浙师大契约文书博物馆:在民间文书中感受活生生的传统文化   日前在浙江师范大学成立的契约文书博物馆,馆内收藏的近十万件契约文书,正是来自学者们多年的搜求。一个个账本,一张张诉状,一件件土地契约,一本本鱼鳞图册,无不诉说着百年前乃至数百年前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为了保护、利用这些民间文书,浙师大一方面正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杀虫、装裱、修复、数字化等工作,一方面已着手影印出版《浙江鱼鳞图册汇编》《浙江契约文书汇编》等图书,并将建设“浙江鱼鳞图册数据库”“浙江契约文书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使之可以为学术界所共享。

  • 全国首个省级民防学院教学楼在浙师大投用

    摘要:2018年5月14日全国首个省级民防学院教学楼在浙师大投用   5月10日,省人防办(省民防局)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在金华举行浙江民防学院教学楼启用暨浙江省人防综合训练基地揭牌仪式。新投入使用的民防学院教学楼功能齐全、技术含量高,包含平战转换室、宣传教育馆、培训教室、体能综合训练室、民防物资陈列室、指挥通信中心等,系全国首创。新揭牌的浙江省人防综合训练基地是全国人防系统覆盖科目最多、训练功能最为齐全的综合训练基地之一。

  • “汉语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摘要:2018年11月9日“汉语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在莫桑比克,有这样一群学子,因为一所孔子学院的成立,接触到了汉语,在中国汉语教师的培养下,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汉语让塞尔收获了爱情与事业,他与新婚妻子就相识在前往中国浙江师范大学学习汉语的路上,如今更是成为了莫桑比克首位本土汉语教师。经过在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的学习,莫非深深地爱上汉语,他凭借努力获得2016年莫桑比克首届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冠军,这也让他从推销员变成了公司翻译。欧佳是2017年莫桑比克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冠军,她打算将来到中国继续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学习汉语让欧佳找回了自信,也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校园环境不断美化,办学条件不断优化,累计完成建设项目22个(含在建),已完成建筑面积约35.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14.3亿元。先后启用萧山、兰溪两个校区,“一主多副”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平台入驻100余项校园微服务;完成20余个信息系统整合,升级校内数字化自助服务。探索建立“书院”式社区,为学生推出10余项便民服务;开发新菜品400多个,浙师味道满足师生的味蕾想象。

  • 红色领航 春风化雨 一流党建思政引领浙师跨越发展

    摘要:红色领航 春风化雨 一流党建思政引领浙师跨越发展   (上接第1版)将师德教育融入师范生成长的每一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联动发展。外国语学院推出“课程思政教研展示周活动”,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强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推出“十大行动”,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注”“学生对我的情谊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最喜欢的称谓就是他们喊我一声老师”……2018年5月,学校举行首届“砺行”班主任荣誉奖章颁发仪式,6位担任班主任工作20年及以上的老师受到表彰,他们用心经营好每一个班级,用爱哺育好每一个学生,二十年如一日的故事在浙师人的朋友圈里传开,引得师生频频点赞。  在浙师,像这样的榜样和典型每天都在被师生们津津乐道。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文件制度,刚化考核标准,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片子太戳心了,对男孩太过干预,又忽视女孩,是我们中国家庭教育的通病。”今年新生家长会上,一部心理微电影《风筝》引起共鸣,一位“看哭了”的家长发短信给老师,这是学校首次尝试原创拍摄心理微电影,协同家校育人载体、关注大学生心理成长。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深入推进发展性学生工作,不断丰富育人载体,拓宽人才培养方式,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实践育人等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被教育部授予“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连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两届摘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实现了新突破。  强化师生为本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春有“樱园”绽放粉色的浪漫,夏有向日葵点亮蓬勃的朝气,秋有油菜花收获金色的喜悦……这些年,浙师大变得越来越美,四季不重样的花海成为校园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吸引着广大师生、校友和市民们前来观赏、流连忘返。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学生满意、师生幸福”为宗旨,不断完善优化办学环境,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圆满完成省文化校园建设试点任务,一个个新的校园文化地标,让师生心头有了更多“牵挂”;民生工程十大实事连续推出7个年头,一项又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工程造福师生;持续开展“美丽浙师”文明专项行动,整洁、有序、文明成为最美校园风向标……从前报账要排队,现在连窗口都不用跑了;从前拿快递要跑很多个点,现在去校园智能快递服务中心服务站 “一趟”搞定;从前洗衣服要充值买票,现在手机预约、在线支付,无需排队等候;从前进图书馆必须用一卡通,现在只要手机绑定微信校园卡,无实体卡也能顺利进出;以前毕业要跑很多部门,现在只要在电脑上点一点就能轻松完成……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响应省委“最多跑一次”改革,学校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平台新增服务100余项,涵盖人事、教学、科研、学工、公共服务等,一切以师生发展为核心,浙师大变得越来越 “智能化”“便捷化”“人性化”,师生追梦的动力更加强劲。  “厉害了,我的浙师,为你骄傲”“梦里好像无数次回到母校,每天都能收到浙师的讯息,真好”……与师生、校友、考生、家长们暖心互动,几乎是学校官微、官博后台的日常,转一转官微、为浙师点个赞成了浙师人每天的 “必修课”……加大学校形象传播力度,增强舆论影响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姜旭晨)I